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老文物”碰着新课题 新华社记者刘阳 “云游敦煌”这4个字,世界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驻地接管媒体采访时都要说起。 这是一款小措施,是敦煌研究院和有关方面在疫情时代相助推出的“科技+文化”体验。在苏伯民看来,这款小措施不只让观众得到了“在家飞天”的感觉,更让敦煌壁画艺术“活了起来”。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近间隔浏览敦煌石窟,还可“私家定制”壁画故事和伶俐“画”语。 苏伯民在西北大漠保卫敦煌洞窟近30年,经验了很多千年洞窟的掩护修复和敦煌文化弘扬事变。“疫情是挑衅也是机会,尽量旅游旅行的‘停息键’曾被摁下,但引发我们对怎样进一步拓展敦煌壁画艺术撒播的思索。”他说,“‘云游敦煌’已经收到很好结果,此后人工智能、假造周游、5G、云计较等高科技本领,将为多渠道撒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力和市价钱值提供了辽阔空间。” 现实上,敦煌研究院多年来一向在以数字化技妙本领试探揭示敦煌文化,今朝已有200多个洞窟全面实现数字化。2015年敦煌研究院推出了“数字敦煌”项目,观众可通过收集免费浏览30个精细洞窟的壁画和彩塑艺术。在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的加持下,还实行了音乐、游戏、动漫等文创产物,让千年敦煌文化开释出新的活力。 苏伯民一向在夸大一个概念:文旅融合要在文物掩护、旅客体验、经济成长上寻求均衡,要实现这种均衡,文物数字化是重要的实现途径。 每年旅游旺季,敦煌文物人城市担忧过量的旅客对洞窟掩护造成压力。“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指标的强烈变革,日积月累会造成洞窟不行逆侵害。怎样让这些存留千年的懦弱艺术宝贝‘活’得更久,是我们恒久研究和思索的题目。”苏伯民说,“传统的调理峰值本领只是无奈之下的选择,数字化应该是办理题目的更有用本领。” 苏伯民提议,“十四五”时代国度要加大对文物数字化技能的创新研究,以科技创新敦促文旅融合高质量成长,通过差异情势为旅客提供富厚多彩的文物展示内容。这样既可以减轻文物本体的压力,又能更普及地满意人民群众对精力文化的需求。 继前两年提出重视文物掩护专业人才作育和学科建树等提议后,苏伯民在本年的两会上提议,国度教诲部分将文物掩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在学科下设立包罗文物数字化在内的诸多相干研究偏向。 “要让文物‘活起来’,大力大举敦促高程度文物掩护研究和修复人才的作育是基本。”苏伯民说。 |